安徽师大学子调研寿县豆腐文化 助力非遗与节气融合创新
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淮南开展“淮畔四时 中州盛宴”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旅游融合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这片豆腐文化的发源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7月24日下午5点半,团队对中
在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赴淮南开展“淮畔四时 中州盛宴”二十四节气文化与旅游融合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号召,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了这片豆腐文化的发源地——安徽省淮南市寿县。7月24日下午5点半,团队对中
盛夏的正午像是有人把锅盖扣在天地之间,蒸得人连呼吸都带着黏腻。蝉叫得急,风也懒得动。日历翻到八月下旬,三伏天的尾声就要来了。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关心一个关乎日子节奏的时刻——出伏。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这句老话,每到农历七月,总像谁在耳边轻轻提醒:火气收一收,人也缓一缓。北京时刻对得很细,2025年8月23日04时33分35秒,处暑到。二十四节气里排第十四,是秋天的第二步。小暑、大暑、处暑合起来叫“三暑”,名字挺直白,意思也干脆,
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大力推进未成年人素质发展。8月12日,新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绳结承月令,巧手织节气”文明实践活动,未成年人在大学生志愿者带领下,通过互动游戏与手工制作,学习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之美。
节气这玩意儿,越到岁末年头越让人服气。立秋一过,风口就像换了刀口,吹在颈后有点凉,不再是那股糊人的闷热。雨落得勤的时候,衣襟真会冷一下,像被提醒:秋天来了,别再逞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清晨,江苏省苏州市小学的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诵读声。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萤火之行”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正带领孩子们通过古诗词探索二十四节气的奥秘。这场名为“诗词里的节气”的传统文化课程,用简单的学具和生动的互动,让乡村学生感受
助力超大城市消费挖潜和乡村全面振兴,上海供销系统持续推出“供销市集”,以全年二十四节气为节点,打造“节气消费”新品牌。8月8日至10日,以农历立秋节气和2025“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为契机,上海供销市集举办“促消费·农产品宝山展销会”。
寒露,乃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七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十月八日至九日进入这一节气。此节气意味着深秋已然到来,气温明显降低,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的历史能追溯至中国古代,早在《汉书》里便有关于节气的相关记载。寒露节气的形成与中国南北方气候特点、太阳位置的变化以及农作
一年四季的轮转,不光是自然界的节律变化,更是身体与生活节奏的提醒。今天立秋,暑热未尽,凉意初显,正是身体最容易“出岔子”的时候。老一辈常说,“立秋5不吃,吃了秋难安”,乍一听像是老话唠叨,但细细琢磨,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实实在在的健康智慧。
8月7日立秋,益禾堂以“秋天宠你”为情感内核,成功引爆全民“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消费热潮。品牌单日GMV突破6700万,同比增长51%,全渠道产品杯量572万+,全渠道薄荷奶绿销量破百万杯。活动期间,益禾堂在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平台仅半天交易额即超1900万。截
在名郡社区活动室,十余名青少年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开启“节气美学课堂”。从“凉风至,白露降”的物候特征到“啃秋”“贴秋膘”的民俗故事,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随后开展的创意手绘环节,孩子们以枫叶、银杏、果实等秋季元素为灵感,在木质挂饰上挥洒童真。
立秋这天,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人去“贴秋膘”,炖肉、烤肉、红烧肉安排上,弥补炎炎夏日的食欲不振;北方流行“啃秋”,吃西瓜、香瓜,寓意“咬住秋天”,防秋燥;南方还有“晒秋”,把玉米、辣椒、稻谷晾晒出来,组成五彩斑斓的丰收景象,这既是保存食物的传统方式,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人民日报及网络,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立秋后,秋高气爽,明月风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为至,揫有聚集之意,在这个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万物转为收敛状态。立秋过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转入阴盛的节点。
多数人以为它只是健脾好物,其实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调节秋燥。立秋是五季之中最容易上火的时段,情绪暴躁、口干舌燥、鼻腔干痒、皮肤发痒等,这些看似“皮毛”的小问题,其实都是身体在给秋燥举小红旗。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今天我们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立”,有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不过,立秋虽然到了但尚处于“三伏天”期间暑气一时难以消散气温降低仍需时日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时节渐渐向着“秋意渐起”行进晚风中已带上丝
立秋,暑气仍张牙舞爪地炙烤着大地,蝉鸣在灼热的空气中嘶哑,仿佛不甘心夏日的退场。时有雷雨倏忽而至,雨点砸在滚烫的柏油路上,腾起一片白雾,转瞬又被蒸干,只余香樟树叶上几滴残露,映着斜阳,恍若碎金。
立秋,是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的天文时刻。古人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发现此时天地间的能量开始收敛,万物逐渐从繁茂生长转向成熟结果。民间谚语“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今年立秋在农历六月,属于“早立秋”,意味着天气可能会较快转凉。
真不至于?你知道立秋后,昼夜温差有多大吗?数据显示,从立秋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早晚温差普遍超过8℃,北方甚至能飙到15℃以上。尤其老人和小孩,体温调节能力弱,一晚上吹空调,第二天就来找我开止泻药去了。
今天,我们迎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立”,有开始之意“秋”,是禾谷成熟意味着庄稼开始结果孕籽万物从繁茂生长,渐入成熟结果秋天的诗意序章,就此展开此时处于夏秋交替之际随着微风渐起早晚或有一丝凉意但夏日余温犹存暑气依然萦绕大地秋来无声,秋韵有形一片秋叶,一池秋水水